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极速赛车公众号 > 新闻动态 > 同人展恐怖一幕:创作者最怕遇到的不是冷场,而是“被害妄想粉”

同人展恐怖一幕:创作者最怕遇到的不是冷场,而是“被害妄想粉”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21:44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在二次元文化里,同人展会一直是一种独特存在。它不仅是创作者售卖作品的场所,更是粉丝和作者近距离交流的机会。正常情况下,粉丝会带着真诚的感谢,创作者也能感受到被喜欢的喜悦。

但有时候,展会并不是只有温馨和感动。比起冷清的摊位,真正让人发自内心恐惧的,是某些“被害妄想粉”的出现。

最近,日本同人绘师德井木工就在社交平台X上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场噩梦。

“你是不是一直在针对我?”

那是他在展会摆摊的一天。正当他安静卖本时,一位陌生的女性突然走到摊位前,表情严肃地质问:

“德井先生,你有在看我的账号吧?” “你发的那些内容,都是针对我的,对吗?”

德井木工当场愣住,心想:“我甚至根本不认识你,更没有关注过你!”

展开剩余78%

这种毫无根据的指控,瞬间把原本轻松的摊位氛围,变成了压抑的修罗场。

这起事件曝光后,不少创作者纷纷留言,表示自己也曾遇到类似情况:

“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人,他们觉得任何话题都在影射自己,真的很消耗精力。” “以前写博客时,就有人在留言区指责我‘你是不是在说我’,现在想想还后怕。” “这种就是典型的拟社会互动,完全丧失了基本的现实判断。”

这些反馈说明,“被害妄想粉”并不是罕见个案,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圈内隐患。

共鸣与妄想的分界线

其实,看动漫代入角色,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地方,本身一点都不奇怪。

比如,有人看《火影忍者》,会觉得鸣人的孤独与坚持和自己很像;有人看《轻音少女》,会因为中野梓的认真和害羞,联想到自己学生时代的性格;甚至看《新世纪福音战士》,也能因为碇真嗣的自卑和迷茫,获得某种心理共鸣。

这种代入感是正常的。它让人觉得作品贴近生活,让人从角色身上获得安慰或力量。

但问题在于,绝大多数人只会停留在“共鸣感”层面:

他们会说:“啊,原来我和某个角色一样”; 他们会感慨:“这段剧情和我的处境好像”;

不会有人真的去找创作者,质问:“你是不是在写我?你是不是一直暗示我?”

而“被害妄想粉”可怕的地方就在于:他们无法区分共鸣与现实,把所有不相干的内容,都强行塞进自己的妄想逻辑里。

为什么“被害妄想粉”危险?

毫无根据的指控:创作者的日常动态,会被他们解读成“在影射我”。这种指控没有逻辑,却能当场把气氛搞僵。

代入过度,失去边界:普通粉丝的代入是共鸣,而妄想粉的代入是执念。他们无法区分“作品”和“自己”,更分不清“创作者的表达”与“对个人的攻击”。

潜在的现实威胁:网络上还好,但展会是线下场合。一个精神不稳定的人,如果情绪失控,很可能带来实际危险。对创作者来说,这不仅是精神恐惧,也可能发展成现实隐患。

我的看法

在这类事件中,真正值得批判的不是创作者“害怕”,而是“被害妄想粉”的病态思维。

代入角色,本来是一种欣赏作品的正常方式,甚至是动漫最打动人的地方。但“被害妄想粉”把这种代入推向了极端,把一切都对号入座,把虚构的剧情带到现实中,甚至用来攻击无辜的创作者。

这不仅破坏了展会的氛围,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“恐怖行为”。

我们必须意识到:

共鸣是正常的,它让人热爱作品; 妄想是危险的,它让人把快乐的二次元变成修罗场。

同人展会本该是交流热爱的地方,而不是让人战战兢兢的精神牢笼。希望未来,大家都能保持理性和尊重。因为真正的快乐,不在妄想里,而在共同的热爱里。

发布于:福建省

上一篇:特稿|屠光绍:深化资产管理功能,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
下一篇:没有了